习近平总书记在一次与大学生的交流中说,他自己上的是“梁家河的大学”。2021年流火的七月,我满怀期待地从象牙塔踏进属于我的“梁家河的大学”,开始了我的基层选调之路,也来到了我的“梁家河”——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龙井乡柏杨寨村。
“一尘不染”筑牢赤诚忠心,上好坚定理想信念“必修课”,始终“一心一意”跟党走。
初到村时,感觉所谓的高校毕业、高等学历、上级部门等等的“标签”不仅不能成为成长的“加分项”,甚至会成为开展工作的“绊脚石”。在下村入户解决矛盾纠纷时,不会因为有那些虚无的“标签”而多一些理解,相反觉得“不靠谱”。我开始主动丢掉那些“标签”,整顿村级环境卫生时,跟着村“两委”一起干;疫情期间,同村“两委”一道,排查村里在外务工人员,宣传返乡政策,上门送健康包,看望留守老人。
“妹,吃饭了没,快来吃饭”“还有菜没得,来菜园子头,扯点菜去吃”……在不知不觉中,我已被他们当成了村里人、自己人。直面群众的工作容不得半点“虚”,要时刻与人民群众保持“心连心”的联系,全心全意静下心、沉下身,以求真务实、担当实干的工作作风,才能拉近与群众的关系,才能扛起新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
“本根不摇,则枝繁叶茂”,作为抓村级工作的年轻力量,我深知肩上的责任与使命,坚持上好坚定理想信念“必修课”,补足精神之钙,做到思想上“一尘不染”、行动上“坚定不移”,主动肩扛时代重任,在新征程上努力成为推动村级发展的强大助力。
“一如既往”坚守为民初心,修好服务群众“基础课”,始终“一点一滴”为人民。
我的爷爷是一名退伍军人,亦是一名村里的老支书,从小他就教会了我奉献和服务两个词,他常说年轻人还是要回到村里,村里要靠年轻人才能“活”起来。与众多选调生一样,我怀着刚出“象牙塔”的青涩,告别大城市的喧嚣,踏上“选调”之路,开启了我和柏杨寨村的故事。
虽是农村人,但是我发现之前眼里的村子和现在所看到的完全不同,之前看到的是岁月静好,现在看到的是错综复杂的矛盾纠纷、密密麻麻的数据等等。深知阅历尚浅、经验不够的我,跟着村主任下村入户“自找苦吃”,潜心学习、蹲苗壮骨,去大熔炉中经历风雨、强筋壮骨、开阔眼界,脚踏实地工作,曾经对基层的困惑、对农村的疑问也逐渐变成了坚定的脚步。
不论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的“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还是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的“脱贫不返贫,振兴不掉队”,都是我们对“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的念兹在兹。与奋战在基层一线的党员干部们一样,我始终把“人民”作为一以贯之的价值追求,涵养“但愿苍生俱保暖”的为民情怀,坚定群众之事无小事,把准人民至上的主基调,以“我将无我”的状态在为民服务的新道路上笃行不怠。
“一往无前”奋起实干决心,补上一线锻炼“实践课”,始终“一言一行”谋复兴。
树高千尺不忘根,人行万里不忘本。基层选调不仅是一个选择,更是一份责任。我们不仅需要有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真抓实干的工作态度,而且需要能够在关键时刻勇敢站出来,在危急时刻勇于冲出来,始终保持“乘风破浪”的勇气。2021年底,新冠肺炎疫情再次反扑,我们开始了卡点值守,同时外出人员的返乡之旅也被定格。收集返乡人员信息,建立疫情防控台账、严格落实居家隔离政策;拿上“小喇叭”在各个组宣传“不外出、不串门、不聚集、戴口罩”成了我的口号;在看到疫情期间很多基层干部舍小家顾大家,有家不能回的时候,我学会了坚守的含义,基层干部坚守在疫情防控最前沿,给予群众最暖心的守护,正是有着一个个基层干部的坚定守护,我们才能在爱的陪伴下,共同迎接春天的脚步。
去年毕业季,我走访看见柏杨寨村有好几名成绩优异的“准大学生”,我当即将情况报告给村“两委”干部,便商量了联合周边两个村,联合成立春晖社助力学生圆梦大学,为41名学生发放奖学金45000元,帮助“准大学生”们能如愿进入属于自己的“梁家河的大学”。我继续在柏杨寨以“千磨万击还坚劲”的艰苦奋斗精神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实干担当精神,在新征程上一马当先、勇毅前行。
一路走来,我的内心并不平静,时而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激昂;时而有“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惆怅;但始终不变的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坚定。到村工作没有轰轰烈烈,只有波澜不惊和细水长流,只有俯下身子、撸起袖子、迈开步子,坚守初心走好基层的“奋斗路”,才能把自己的“奋斗指数”转换成群众的“幸福指数”。
共产党员网 九游会登录j9入口的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