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春节前夕,突然接到一个陌生号码的来电。犹豫片刻接通后,电话那头传来了熟悉的声音,那是我在瓦房村驻村期间教过的一个学生。
“老师,邀请你下周回来我们家吃饭......”电话那头的学生热情地说道。
在云南省普洱市瓦房村,每到春节前半个月左右,家家户户便开始从村头吃到村尾,从这家吃到那家,吃的是浓厚的烟火味、淳朴的乡土情。
细细想来,驻村结束已有数月,这段珍贵的记忆又被悄悄打开。
一个突如其来的电话,几句关切的问候,带着丝丝暖意,夹着些许感动,在心中荡漾开,也让那段踏实坚守的平凡岁月增添了别样的意义。
回望两年的驻村生活,从初出“象牙塔”的选调生,到沾满“泥土味”的驻村干部,最深刻、最难忘的,还是给村里的学生们上课的那段时光。
做基层工作,要想获得群众认可,必须把脚印留在基层,将口碑立在民心。正如“时代楷模”朱有勇院士,把汗水洒在田野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为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我和驻村队友们均是毕业不久的硕士研究生,作为朝气蓬勃的年轻干部,又该如何将自己的优势和干劲发挥出来,在基层广阔天地尽力去发光发热呢?
带着这一问题,驻村工作队积极探索、认真思考。
在入户走访的过程中,驻村工作队了解到,几十年来瓦房村培育出的大学本科生仅有几名,本土人才的匮乏一直是制约当地发展的瓶颈。村里大部分家长和孩子对读书成才的意识淡薄,放假期间学生基本处于“放养”模式,不仅作业无人辅导,还存在一定安全隐患,这坚定了驻村工作队开展教育帮扶活动的决心。
在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前期通过召开村民小组会、进组入户动员、制定帮扶活动方案等,为教育帮扶活动顺利开展做足了准备。
暑假来临,瓦房村的教育帮扶活动也如约而至。为了兼顾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驻村工作队合理分配教学资源,开设了高年级授课班和低年级作业辅导班。几个驻村队员发挥各自强项,分别讲授文理科课程和辅导作业。
从小便有一个教师梦的我,发挥英语专业八级的优势,如愿当起了英语老师。为了不耽误驻村工作,在夜深人静的晚上,利用闲暇时间备课成为了常态。
令人欣慰的是,用辛勤汗水浇灌出的“果实”总是格外甜。第一次教育帮扶活动得到家长和学生的支持与认可,也成了当地的帮扶特色。
第二年暑期,驻村工作队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争取资金解决学生就餐问题,邀请返乡大学生参与教育帮扶活动,通过分享学习经验和大学校园故事,以身边人身边事进一步激发孩子们的奋进之心。
时光匆匆,就像指尖的细沙悄然流逝,转眼到了离别的季节。得知我们即将驻村结束的消息,在最后一堂英语课上,学生突然问道:“老师,明年你还能给我们上课吗?”
一时间,伤感和不舍涌上心头。沉默了片刻,我扭转话题,与学生们畅谈起了未来。
“同学们,现在老师想听听你们的梦想是什么。”
“我想成为一名医生”“我想成为化妆师”“我要当主播”......一群可爱的学生勇敢诉说着未来的梦想。我认真地倾听,极力肯定和鼓励着每一颗等待发芽的“种子”。
在我看来,教育帮扶除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意义是播种。在这些孩子成长的阶段,为他们埋下一颗梦想的“种子”,帮助他们把目光延伸至大山外面更高、更远、更广阔的世界,激励他们志存高远、不断攀登。
“聚散离合终有时,历来烟雨不由人。”生活总在向前,今年暑期已无法再赴约。回想起驻村期间那段难忘的时光,虽然忙碌,却是充实和幸福的。我相信,它将成为照亮我前行路上的点点星光。
共产党员网 九游会登录j9入口的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