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各地各部门利用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宣讲形式,努力营造“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的浓厚氛围。广大党员干部要当好基层“宣讲家”,助力品出宣讲里“风花雪月”中的真理、时代、奋斗、现实味道。
聚焦主题精准讲,以“接地气”的内容,在“春风化雨润心田”中品“真理味”。二十大报告亦如浩荡春风,催人奋进。要组建一支宣讲团,宣讲员走进村落街道、田间地头,把“固定讲台”换成“流动课堂”。各党组织要紧扣“因人施教”宣讲主题,充分利用理论学习组、“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形式,把报告的纲、目和魂张举起来。讲清我们党在新征程上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朝着什么目标继续前进。精选主题,结合本地的红色故事,通过“土”的话语,让村民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避免“满堂灌”,让宣讲在“润物无声”中有“温度”。同时针对农村党员早出晚归特点,以村组为单位开展“夜校小课堂”“庭院课堂”,利用一条条小板凳,把“官方语言”翻译成群众的“朴素道理”,切实增强学习的“广度”,让群众也能诵出“风”起云涌的豪迈诗句,品出“真理味”。
把握使命互动讲,以“参与者”的形式,在“待到山花烂漫时”中品“时代味”。毛主席曾借“梅”称赞中国共产党如梅花一般坚强,始终对革命充满信心。宣讲员不应是“二传手”,而要和听众一样以“参与者”的形式,从“小切口”导入细品慢悟,这样“待到烂漫时”花就会“丛中笑”。要打造红领巾、村民等“大讲堂”,让学习“互动起来”。把宣讲有机融入思政课,让群众品悟从高唱“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的李大钊英勇就义,到“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的毛泽东毅然走出乡关,再到“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陈祥榕写下如此语言……同时采取“你说+我问”形式,把思政课堂穿插到升旗仪式、队会、生产和纪念等活动里,引导群众牢记“强国有我,请党放心”的铮铮誓言,坚定“五个必由之路”,把过去五年的成就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置于历史长河中联系来讲,深入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让“参与者”静守来年花开遍地红的烂漫,品“时代味”。
多元方式创新讲,以“求落实”的质效,在“更喜岷山千里雪”中品“奋斗味”。党的二十大宣讲,亦如红军过岷山时下的漫天雪花,当全面飞入寻常“百姓家”。报告为我们在新征程上干什么、怎么干,擘画了具体蓝图。要鼓励村民需要什么就宣讲什么,让其在家门口也能听到“从菜篮子米袋子到粮食安全、从肉盘子钱袋子到乡村振兴”中的好声音,这一切都要落实到“群众中去”。采取“开放式”丰富形式学,依托农家书屋打造红色阅读专区。启动“学报告”送书上门学,为行动不便、年老体弱者送书。创新“活动式”感悟体验学,通过参观红色旧址,组织开展情景式、现场式、沉浸式的宣讲,传承红色基因。同时利用“学习强国”“党建先锋”等平台传播党的“声音”,推送精品课、微视频,打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线上+线下课程”,用报告中的“方法论”精准解决群众问题,让工作落实“紧”起来、质效“靓”起来,让二十大精神在“更喜岷山千里雪”中“尽开颜”,品“奋斗味”。
心得体会对照讲,以“找差距”的评判,在“近水楼台先得月”中品“现实味”。出门时总要照镜子的,党员干部作为宣讲员,要把握好“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以群众为“镜”,拜人民为“月”,甘当小学生,用以“正衣冠”“知兴替”“明得失”,这样才有利于听民声察民情,把宣讲做好。“正衣冠”就是要对照党章,对照廉政准则,对照作风要求,对照群众期盼,对照先进典型,查找宗旨意识、工作作风、廉洁自律方面的差距,敢于揭短亮丑。各党组织结合工作实际,要通过对每阶段的专题学习研讨和撰写总结报告、心得体会等方式加强宣讲,达到在学习研讨中有经验,在总结中有提高的效果。广大党员要懂得宣讲完毕不是“一讲了之”,而要认真独立撰写心得体会,通过以讲促学、以写促学、以评促学,让“镜子”在宣讲中发挥成效,推动到基层里“求真知”、生活中“找真谛”、群众处“觅良策”,品“现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