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100年前,陈望道怀着对真理的向往,翻译了《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马克思主义的火种随着《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传播开来,它激励和培育了无数先进分子投身革命,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发展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关于陈望道先生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故事总书记也曾讲过:蘸着墨汁吃粽子,还说味道很甜。其实这“甜味”不是墨汁粽子,是《共产党宣言》饱含的真理的味道,真理的味道很“甜”,甜在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理论学习中要找准“真理的味道”。
让“真理的味道”更甜,“践行初心、不忘使命”。从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到无产阶级教育家,陈望道把培养又红又专、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人才作为自己的使命,始终践行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1958年早春,陈望道为响应党对知识分子的新要求,决定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制定个人规划:以共产党员标准要求自己,把心交给党、交给人民、交给社会主义,他始终践行初心,讲实际,说真话、办实事。迈向新征程,面对新考题,作为新时代党员干部,要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动把为民之责时时扛肩上,把群众需求作为“第一选择”,坚守“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的为民初心,当好人民公仆,立足本职岗位,把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作为毕生的追求,发挥主观能动性,投入到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让“真理的味道”更甜,“我将无我、不负人民”。陈望道一生爱校如家、视学生如子女,一生都在为教书育人奔波。即使82岁高龄、体弱多病之际,念念不忘的仍然是当时上海复旦大学的校址问题,还在关心师生们的生活。他曾说过:“路是走出来的,只要开辟了路,更多的人是会来的……”直到生命最后时刻,上级党组织问他有什么要求,他说,“我个人别无所求,但希望一定要为复旦解决校址的问题。”“心有所信,方能远行。”作为党员干部,要延续好数千年中华文化血脉,秉承一代代共产党人的红色基因,结合基层实际开展工作,积极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新思想、好办法,突破“自我设限”的传统思维,克服“按部就班”的守成心态,将无我的状态投入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时期,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征程蓝图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让“真理的味道”更甜,“一念既出,万山无阻”。少年时,陈望道感受到时代风雨,在十六岁后离开山村,先后到义乌县城和金华念书。他发奋读书,深切关心国家建设,十分渴望能出国留学,但家里刚刚盖了新房,没有足够的资金供他,他就写了一幅字给父亲,“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父亲被他打动,把家里的140亩地卖了120亩供他留学。“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作为党员干部,要始终保持好自强不息、坚韧不拔、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作风。“赶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愈陡。“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面对新时代新任务,广大党员干部被赋予时代使命、历史使命,秉承着时代之风,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为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人类进步事业,上下同欲、团结奋进,书写时代、彰显底色,为民族复兴伟业贡献自己的光和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