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群众办实事犹如一块“试金石”,既检验着党史学习教育的具体成效,也检验着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和为民服务的水平。我们要把学习党史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学习成效转化为群众工作实绩,真正做到一竿到底察民情、一办到底惠民生,切实打好为群众办实事的“组合拳”,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提升“幸福指数”,要“新意”更要“心意”。要想真正成为“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带头人,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就要破除旧思想,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奔着问题去,迎着困难上,接最烫手的山芋,拔最硬的钉子,认真做好困难帮扶、答疑解惑、走访慰问、民生工程等各项工作,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离得近、感受得到“新意”。同时,更要在办实事中花心思,听得懂群众“客套话”中的“弦外之音”,读得懂群众“牢骚话”中的实际诉求。从关心群众、团结群众、维护群众合法利益大局出发,用“以百姓心为心”的真心、换位思考的同理心、担当实干的责任心来想民众之所想、急民众之所急、破民众之所需,常听为民之言、常思为民之策、常出为民实招,既解决好民生大事,又解决好群众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实现“对症下药”,真正把实事办到群众的心坎上。
聚焦“急难愁盼”,要“身入”更要“深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来自于人民,党的根基和血脉在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我们党立党兴党强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办实事不是简单帮钱帮物、搞花架子、堆几个盆景,更不是只办自己感兴趣的“手中事”、容易出成果的“光鲜事”、上级易夸奖的“亮点事”,而是宁当群众的“小学生”,也绝不做“官老爷”,要从最困难的群众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抓起、从最现实的利益出发,要放下“身段”,深入第一线,采取“走下去”与“请上来”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深入基层群众、深入一线、深入工作服务对象的形式和座谈会、个别谈话、问卷调查等方式广泛收集听取意见、了解民生需求,真正做到通堵点、疏痛点、消盲点,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
实现“对症下药”,要“日常”更要“经常”。为群众办实事决不能空喊口号,而要做到对照群众需求“对症下药”,在日常的“躬行实践”中为群众办好、办实、办细每一件事,确保“我为群众办实事”从“纸面”落到“地面”。同时,我们也要清楚“我为群众办实事”不是朝夕之功,不能指望“毕其功于一役”,而要建立长效机制,在完善政策、建章立制、责任落实上下功夫,集思广益建立办实事清单,一件一件抓好落实,让“问题清单”变为“销号清单”,坚决防止“雷声大、雨点小”“走过场、一阵风”,时刻保持为群众办实事的“在线状态”,常抓不懈,久久为功,把群众的需求变为工作目标,让“我为群众办实事”贯穿党史学习教育的全过程,真正做到真办实事、真解难题、真有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