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是党的肌体“细胞”,党员教育管理是保持党的肌体健康的“细胞工程”。因此,精心烹制好党员教育的“营养套餐”就显得尤为重要,但在利用“党员教育厨房”烹制党员干部“思想上的美食”的同时,要时刻谨防“吸收不良”“营养不均”“水土不服”的症状,突出政治引领、多元构建和成果导向,促进理论素养的有效吸收。
采用靶向治疗,根治“吸收不良”。党员教育做的是“育心”的工作,进行的是“头脑中的思想建设”,是洗礼初心灵魂、强化使命担当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因此,要将理想信念教育贯穿于党员教育培训工作始终,克服“差不多”“无所谓”“吃不消”等错误思想,通过多元化、系统性的教育培训,掌握靶向治疗的方法,让理论“源头”产生理性“活水”,时刻保持思维“在线”、头脑“上线”,根治思想深处的“隐疾”和行为表现的“病灶”。同时,注重体现不同领域、不同群体党员特点,统筹好组织要求、事业需要、个人需求,实行精准施教、分类指导的教育管理模式,根据党员的特质提供“菜单式”教育管理,实现党员“自助点单”、党组织“按需做菜”,摆脱以往吃“大锅饭”的状态,真正做到“干什么教什么、缺什么补什么”,为党员提供“色香味”俱全的“思想盛宴”,真正根治“吸收不良”。
探索多元形式,避免“营养不均”。精心滴灌才能润泽心田,新时期的党员教育,不能搞“营养不均”的“片面文章”,只有探索多元形式,让教育培训有“质量”、有“滋味”、有“营养”,才能更好地助力党员干部端好学习“大盘”,尽享思维“大餐”,做到知之愈深、信之愈笃。各级党组织要深入探索“趣味教育”模式,科学分析党员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真正“投其所好”,增强教育“党味”的同时,也突出教育的“鲜味”和“趣味”。注重采取“线上+线下”形式,做到上连“天线”、下接“地气”,依托电视、远教、网站、微信、app等平台,用能够震撼心灵、启迪心智的教育载体,拉近与理论知识的“距离”,推动党员教育由平面化教育向立体式教育转变、由静态教育向动态教育转变、由“漫灌式”教育向“滴灌式”教育转变,增强党员教育管理的时效性、参与性,满足党员多元化教育需求,推动党员教育向纵深发展,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坚持以学强能,克服“水土不服”。新时代的党员教育,承载着百年大党的血脉精魂,守护着9000多万党员的精神家园,是增强肌体活力的一剂“良药”,但如若不能结合实际情况,将教育成果转化成推动工作的“利器”,便容易出现“水土不服”症状,与教育培训的实际意义“脱轨”。各级党组织要坚持以教明理、以学强能、以知促行,杜绝理论学习“追求量化数字”“三分钟热度”“纸上功夫”,切实提升党性教育高度,竭力将党员思想的“加油站”“续航站”打造成重点工作的“实训场”,让党员教育与当前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战略工作有机结合。鼓励广大党员干部将执行急难险重任务作为强化政治意识的“试金石”,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作为检验政治意识的“识别码”,在“以学促行”“学以致用”中体悟先进思想背后坚定的信仰信念,进一步解决党员的“本领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