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上午,一辆黄色的客运面包车沿着刚铺好不久的柏油路,穿过两座隧道、一座钢桥又一座隧道,稳稳地开进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乌依乡阿布洛哈村。根据交通运输部发布的信息,这个金沙江大峡谷深处的彝族聚居村,是全国最后一个不通公路的具备通路条件建制村,曾经因动用直升机修路而成为“网红村”,如今终于彻底打通了对外通道,首次在村口迎来客运班车。
精准扶贫,交通先行。为65户253个人在绝壁上修建一条3.8公里长、4.5米宽的通村公路,需要克服的困难和投入的成本都是巨大的,无论是动用直升机,还是修建永临结合的峡谷摆渡车,抑或是投资数额的倍增,这一道道“难关”“险关”的打破,都充分彰显了党和国家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兑现脱贫路上“不落一村一户一人”承诺的决心。
从“艰难的出行”到“公路的通车”,扶贫“最美画卷”蕴藏“致富密码”。阿布洛哈村就像一颗穿了细绳的珠子,竖着悬挂在云端的绝壁之上,三面靠山、一面临崖,虽然云雾缥缈、险峰耸立、风景宜人,但对外道路要么向上攀山,要么向下入沟,想要出村,必须要走四个小时崎岖陡峭的山路,再滑索道出山。这样的路况之下严重影响了当地产业的发展,村民生活的窘迫及贫困可以想象。“要致富,先修路”,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每一个贫困的角落都没有被遗忘,从毕节市纳雍县双岩头村到重庆市酉阳县幸福村,从凉山腹地的雷波县觉普村到全国最后一条被打通村道的阿布洛哈村……绝壁蜿蜒间那一条条在峡谷、沟壑、悬崖上连接山村的“扶贫路”,是扶贫“画笔”挥毫出的一个个“致富密码”,从根本解锁了“出行难、行路难、运输难”状况,为村民脱贫奔康打开了新天地。
从“直升机修路”到“峡谷摆渡车”,扶贫“最美画卷”饱含“必胜决心”。阿布洛哈村的通村公路要在陡坡、绝壁上施工,地形地质条件复杂,村道路艰险,施工设备进不去,尤其是最后一公里所经山体岩层表面极为破碎,随时可能出现大面积垮塌,更给施工带来了极大的阻拦。但困难再大,也没有修路的决心大,动用直升机空投施工设备、派驻专人蹲点督导、专家进村踏勘、修建峡谷摆渡车、知难而进完成最后一公里“两隧一桥”……这条通村路耗时一年,建有3条隧道和1座桥梁,成为脱贫攻坚战刻在大凉山的深深印记。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像阿布洛哈村这样的“硬骨头”正被以坚定无比的决心与行动有力啃下,放眼全国,一条条克战胜艰难险阻打通的公路网,是扶贫“画笔”饱含“必胜决心”的一笔,改变着“贫困村”越来越好,承载着村民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许。
从“乡村的小道”到“国家的大路”,扶贫“最美画卷”彰显“人民至上”。客运班车顺利开进阿布洛哈,标志着布拖县、凉山州、四川省乃至全国实现了100%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硬化路的交通脱贫攻坚兜底目标,也意味着四川省已经彻底消除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客运班车的空白点。阿布洛哈村的这条“小道”的通车,不只是打通了大山的阻隔,也不只是改变了村民的生活方式,它见证着我国脱贫攻坚的伟大成绩,更见证着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几十年如一日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把幸福送到千家万户,让党的春风沐浴每一寸中国土地,让千千万万的贫困群众脱贫走上了致富路。“乡村的小道”越走越宽,越走越远,走遍了神州大地的所有贫困角落,将3万多个乡镇、60多万个建制村与国省干线紧密相连,托起了6亿多农民的小康梦,汇聚出了彰显“人民至上”的国家大路。
千年梦想,百年奋斗,今朝圆梦。“悬崖村”异地扶贫搬迁、元古堆村光伏发电扶贫、金米村“小木耳”产业扶贫、“十八洞村”打造“飞地经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一例例成功的范例,是实施精准扶贫的一笔笔“简单”挥毫,也正是这一笔笔的“简单”挥毫描绘出了一幅幅气势恢宏的扶贫“最美画卷”,见证着我们一代代共产党人向历史、向人民交出的这份合格答卷!